光明乳业今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开致歉信,就公司连续发生的多起产品质量事件,向全国消费者道歉,称“心情很沉重”。同时表示公司已成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正实施包括完善组织保障、排查管理流程、建立问责制、完善产品监察体系、加强冷链配送管理、强化全员责任意识等六项整改措施。(9月28日《人民日报》)
单独拎出一家企业说事,总有点棒打落水狗的意思,且光明的这个姿态确实要比诸多有头无尾、有传闻无真相的乳业公共事件真诚不少,说起来总有点于心不忍,但既然事关食品安全,企业又以社会责任自律自居,说说总会“更健康”。公开信中说,“光明乳业连续发生多起质量事件,我们的心情很沉重”,而看到这封致歉信,也许消费者的心情更为“沉重”。
说“沉重”,当然离不开两个背景:一是就在不久前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对过于频繁的产品抽检表达了强烈不满,称“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他介绍,中国乳企生产硬件配备世界领先,管理水平、检测手段、质量控制等都很先进,不应妄自菲薄,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二是再往前一点点,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婴幼儿乳粉质量报告》称: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此后,“史上最好”成为中国乳业登场必言的口头禅。问题一桩,解释一摊。没有问题的时候,连正常的抽查都要抱怨。乳企巨头尚且有如此拙劣的表演,中国乳业如何令台下的消费者放心、安心呢?
当事企业在致歉信中提出了诸多改进举措,譬如逐一排查、完善保障、健全问责等,但问题是,这些举措难道不是一直被“常态化”执行着的吗?如果这些制度补丁本身不新鲜,那么,重申一次难道就有了神奇的力量?又如果这些举措是痛定思痛的结果,那么,此前的质量安全体系该是多么的孱弱?
致歉是一种姿态,但食品安全上的事情,怕就怕只有一个姿态而已。更重要的是,乳品也好、药业也罢,任何安全问题都关涉消费者权益的兑现——出问题了,整改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赔偿与罚单。毕竟,食品质量安全,不是自说自话的道歉就点到为止了。真正的致歉,应不避责任与义务,将刮骨疗伤的勇气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不仅仅以“致歉”的形式实现又一次的广告效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