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的异军崛起,令今年夏天的电视荧屏火得一塌糊涂。
足够大牌的评委、足够多的投入、足够高的市场期望,外加一群怀揣梦想、享受音乐的草根新人和一群永远保持临战状态的制作团队……成功的全部要素,“触及心灵,触及灵魂”的《中国好声音》似乎都具备了。
一档谁都没有特别留意的选秀节目,突然在短时间内旱地拔葱,虽然是脱胎于荷兰的选秀节目,但不可否认,浙江卫视将这档节目本土化的非常成功,甚至有超过国外同类同质节目的趋向,这一点从不断飚升的收视率和广告费上就可以看出。当然,收视率和广告费上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在民间的口碑传播以及在官方的认可方面都达到了以往选秀节目所不曾有过的高度,《中国好声音》给本已泛滥的选秀节目带来了一首“新曲”。
为什么《中国好声音》能如此火爆?媒体都在追寻这个答案。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个节目的定位很讨巧和聪明——以往的选秀都是评委选择参赛选手,参赛选手是处在被选择和评论的位置上,而《中国好声音》则是把这种选秀的“秩序”翻转了,让选手来选评委。
另外,四位评委的互动和插科打诨也是节目的看点。无论是国内乐坛的一哥一姐刘欢和那英,还是代表年轻潮流的庾澄庆,又或是乐坛传奇草根出身的杨坤,每个人的身份定位都那么清晰和自然,而每个人在节目中自然真性情的流露以及进入二次遴选时壮士断腕般的难舍和痛苦,观众在猎奇到平日里神秘的歌坛大腕真性情的一面时,“粘著度”自然就会更高。从这个节目里,我们知道了杨坤的“全国32场巡回演唱会”,我们
了解了那英的豪爽和柔情,我们领略了刘欢的学院派和柔软,我们更充分领教了庾澄庆的激情和狂野。
所有这些明星符号,都成为《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基底,都在为更高的收视率加分。然而,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作方永远保持临战的饥饿意识。
“每一次你都觉得很危险,会勒紧喉咙去做事,最后会发现,只要把自己逼到绝路,潜能就能不断爆发出来。”《中国好声音》制作方、灿星制作公司总裁田明表示。当年做《中国达人秀》时,灿星团队都认为已经做到了极限,觉得不可能再突破,但田明咬咬牙,必须要再挑战,就这样一闯,又一个高度出来了。
对于与电视一样日渐式微的报纸而言,除了重新审视我们收集、处理以及呈现新闻的方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报纸网络版或者报纸下属的网站,实行报网互动以外,以传统内容制造为主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经济学人》在1990年代初曾经发表过一组有关IBM的系列文章,“萦绕在该公司周围有两个问题,在一个以迅疾的变革为推动力,并不断涌现出小型和微型公司的行业中,一家像IBM这样规模的公司尽管组织完善,但是能够迅速应变竞争环境吗?IBM能从急剧下滑的主机市场(IBM赚取了大量利润)上转型,从诸如电脑服务和软件等这些扩张中的市场赚取利润吗?”《经济学人》给出的答案是“不可能”。
微软在公众眼中与20年前的IBM有相似之处,从财务指标上看它还是处在它37年的发展中最好的时间里。但从小沃森的IBM鼎盛时期到郭士纳面对的1990年代,IBM窘境相隔不过是几年时间。有时大公司的起伏会让人感慨,虽然有“大而不倒”这个说法,但一个伟大的公司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越伟大越要提防任何可能的风险和潜在的对手。
对于大公司所蕴含的能量,对于未来可能的变化,我们还是要保持一点敬畏。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居安思危。比尔·盖茨曾经说,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我相信这种意识是让一个大公司可以真正“大而不倒”的根本。其实如果看我们的每一篇报道,我们都会看到这其中的危机感,日本设计界风云人物佐藤可士和永远在琢磨着橱窗和货品摆放,他知道优衣库的未来可能就系于一个“脆弱”的点上——年轻人的注意力;写字楼市场里的环球金融中心可能要随时调整它的租还是卖的策略,否则一个大楼可能最终耗尽了它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危机感常在,最终会让公司这个机体保持对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种警惕和临界状态,然后才有可能保持我们常常寄望于大公司所应该具有的“活力”——如郭士纳所说,让大象保持跳舞的能力。
更多地感悟之后,人们常常会遭遇终极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未来财经媒体将向着业务细分化、规模化、范围扩大化、价值提升化的方向发展,其必然的发展趋势将是公司向集团转化、市场向专业转化。此外,财经媒体会更加注重社会化、民营化、人力资本化,更加注重数字化、网路化,以确保任何人都能够随时随地随身接收到想要了解的财经资讯。同时,未来将进一步发展多媒体、全媒体,并优化其传播流程,增加服务比重,增强资讯国际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更加要求财经媒体向多媒体、互动化、专业化发展。
作为医药行业的专业财经媒体,自然依从于整个财经媒体的发展方向。经过30多年的磨练与积累,一段长长的奔跑之后,我们需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来时的梦想,检验并校正自己的方向。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的时代,站在一个重要的节点,改革在浅水区徘徊,商业环境恶化,企业生存艰难,甚至常有安全之虞。在这样的新现实面前,我们必须不断地追问:如何继续细分版面?如何提高我们的专业度?如何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这些追问其实终结于一个问题:什么决定报纸?
“山在那里,它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是登山者的经典说法。不断地追问之后,必然是一轮新的勃发。
人们常常会遭遇终极提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作为医药行业的专业财经媒体,自然依从于整个财经媒体的发展方向。“山在那里,它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这是登山者的经典说法。不断地追问之后,必然是一轮新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