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厦门开驻地记者会感受很深的是,我们的驻地记者中产业专家和企业高层逐渐增多,来自研发、流通、制药、终端各个环节的都有老师来捧场,而且还对报纸的发展给出了很多中肯实在的建议和设想,为《医药经济报》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作为到报社相对较早的老员工,我参加过为数不少的报社驻地记者会,回想起来,这么多年的驻地记者会,《医药经济报》在保持一贯的与报纸发行社外队伍紧密联系的同时,在不断走近主流医药企业的专家队伍,让产业里面有真知灼见又不吝为行业命笔的同仁专家,多了一个与产业对话交流的平台,《医药经济报》的内容也得以更加充实、专业和丰富。
作为专业媒体,《医药经济报》的内部采编队伍并不是特别庞大,走的是“少而精”的路线,我们按照专家办报的思路,逐步培养自己成为研发、生产、商业、终端、原料药、中药等产业板块的“知道分子”,与行业内的真正专家对话中能够不一知半解、混淆视听,但在涉及产业深层次运作的领域,我们还是显得浅陋,知识和经验积累不够,很多有深度的行业分析文章,仍然大多来自外部驻地记者的辛勤笔耕。
其实,很多《医药经济报》的驻地记者老师都是行业翘楚了,让他们在百忙之中再按照采编的设想短时间打出一篇几千字的行业深度文章,无疑是奢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内部记者和编辑持续加强学习,同时加深与驻地记者们的联系与交往。要在日常的闲谈中、问候中、网络连线中,把握驻地记者老师们的思想精髓和关注热点,这样我们的文章选题和内容才有可能更加契合行业的阅读需求和真实的产业脉动。
每一年的驻地记者会,当然是为当年的工作做个初步的小结,但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工作做些思想上的准备。
在《医药经济报》的下一年工作中,所和报社高层已经明确要进一步加强报纸内容和品牌提升,方式方法上要考虑充分利用专家智库和驻地记者资源,可以定期组织线上论坛,对行业热门话题进行研讨、交流甚至辩论,要让我们的内部和外部资源联系更紧密,工作更协同,一起创造出更加精彩和有影响力的报纸新闻内容。
这让我想起在驻地记者会上一位老师的提议,就是组织网络的论坛,不定期的,借助QQ群、微博等新型沟通工具,迅速而简单的对行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并整理成文章在报上发表。看来对报纸负责的心想到了一处,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更快又好地为内容制造添砖加瓦。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间,厦门会已经过去月余,尽管诸位老朋友的笑语音容还历历耳边眼前,但更多的是我们通过报社新建的驻地记者群在异地交流,也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
让我们一同为接下来和明年要关注的话题提前开始研讨吧,贯穿产业链,覆盖产学研,为了让《医药经济报》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意见领袖聚集地和产业发展路径风向标,我们一起,从现在,头脑风暴!
时间如白驹过隙,尽管诸位老朋友的笑语音容还历历耳边眼前,但更多的是我们通过报社新建的驻地记者群在异地交流,也许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为了让《医药经济报》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意见领袖聚集地和产业发展路径风向标,我们一起,从现在,头脑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