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媒体,《医药经济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猫有机灵之气,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耐苦之德,马有跋涉之能,狼有合作之契,与这些动物形象类比,《医药经济报》仿佛都与之有渊源,但每一种动物又难以表达《医药经济报》灵动属性中的应有之义。而今年6月上市的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的畅销书《社会动物》给了我更精准的答案。这本位列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的著作让我醒悟到,《医药经济报》是社会性动物,是依赖于社交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生存、延续和获得成功的。
今年,2012年《医药经济报》驻地记者会在美丽的鹭岛厦门召开。新朋老友的聚首再次成为这个夏日最炫的律动。对于一种双跨医药与传媒的社会性动物,《医药经济报》的社会属性在于,除了拥有广泛的客户群、读者群外,还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熟悉行业特性的专家队员和驻地记者队伍。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感觉到每一天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才让我们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会有一股股暖流不时淌过我们的血管,从而获得前行的动力。
在《医药经济报》的许多专业版面,如营销版、流通版、环球版、原料药版、专栏版、时评版、市场版、卫生经济版、中药版,很多专家和驻地记者贡献了自己的热能,他们或者为这些版面提供笔力遒劲的文章,向广大读者解析行业事件,畅谈自己的看法,或者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向业界展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理念。耿鸿武、杨昌顺、干荣富、王高俊、王张明、宋华琳、卢冬虎……尽管有些业界熟知的专家和驻地记者我从未谋过面,但他们的文章却时常出现在《医药经济报》的相关版面上,可谓神交已久。这些年来,他们对《医药经济报》的版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工作再忙,对编辑约稿都是有求必应。即便是面对很年轻的编辑,这些专家们也能放下身段,以谦虚的心态与他们交流。而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出这些专家和驻地记者的勤奋、科学、求实和专业的精神。在他们看来,他们所撰写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因此总想把它们打造得完美和秀丽,为了一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他们会专门打电话给相关编辑,生怕文章不严密而影响读者接受行业信息。
今年以来,《医药经济报》加大了创新力度,对版面进行了调整;顺应卫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读者对卫生领域的关注,增设了卫生经济、健康管理等版面……今后,《医药经济报》还会在不断的创新中走向完善,比如在6月22日出版了《中国医院》试刊等等,而这一过程少不了专家队伍和驻地记者队伍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在《医药经济报》这个平台上,报人、专家、驻地记者、读者、客户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医药经济报》的社会性动物属性将越发彰显。
《医药经济报》是依赖于社交网络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生存、延续和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