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很短暂
又接到了《医药经济报》驻地记者会的邀请了。
和往年不同,我今年的心情是亦喜亦忧,喜是又可以参加《医药经济报》驻地记者会了,可以见到儒雅的林建宁社长、风度优雅的陶剑虹女士,可以见到一年来想念的各位新朋老友,每一次年会都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忧的是家里老人身体不好,妈妈大前年患上脑溢血落下半身不遂,近几天爸爸又查出心肌梗塞,十分危险,家里实在离不开人。去还是不去呢?这个问题让我犹豫再三。
报社总编室的小赖几次打电话来询问我的行程,以方便接送。但由于上述原因,我迟迟没有订票。每次接到小赖的电话,都让我感到十分抱歉。这些电话让我感到了《医药经济报》的热情,更让我想起了前几次年会的情形。《医药经济报》不仅把“办中国最好的专业报”的理念全面贯彻到了办报上面,而且把这个理念贯彻到了办年会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贴心,让参会者倍感亲切可心,并找到“回家”的感觉。正如陶所多次提及的生活理念“我们是一群在压力下生活的优雅人群。”是啊,压力是工作的动力,更高、更好、更优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追求着事业,追求着成功,但同时我们也保持着生活的情趣,追求着生活的乐趣。这也许就是古代所称的“士”,有所为,有所不为,高雅卓越。有了这种精神,在事业上,他是个不懈的追求者;在生活上,他是个不弃的坚守者。
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医药经济报》人热情精神的感召下,我不再犹豫,决定参会。景德镇7月开通的直飞厦门的航班为参会提供了可能,虽然局里不同意报销机票钱,但我个人还是义无返顾,自费也要参加!
厦门我来了
厦门三角梅正在怒放,鼓浪屿的海浪正在低吟。厦门,我来了;《医药经济报》年会,我来了;各位新朋老友们,我来了!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带着热切的期盼。我从2007年开始为《医药经济报》写稿,5年来,我个人在《医药经济报》上发表了近150篇文章,作为《医药经济报》采编组第一个邀请参会的药监人员,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从一个最初的投稿者,变成了《医药经济报》铁杆支持者!我真诚的希望《医药经济报》越办越好,成为中国最好的专业报,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正是《医药经济报》让我更加关注我国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事业,我从一名被动接受信息者,成长为了一名主动汲取知识的前行者。时刻关注国家监管的动向,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专业文章的发表,得到了全国药监同行的认可,从零星的有同仁电话咨询案件处理意见,到邀请我去授课,直到去年被国家局邀请授课,并于2012年接受人事部项目,经国家局培训,被聘为了特聘专家。到目前为止我个人已在全国多个省级培训班上授课,并多次在国家局县级局长班上授课。可以说我是和《医药经济报》同成长!
这一次的年会,我来去匆匆,但收获颇丰。收获了信息,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情。作为《医药经济报》的作者和支持者,我们十分希望她办得越来越好。在此次征求意见的分组讨论上,几位参会者都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在前几年会上也曾提出过,那就是——
1.定位很重要。定位是办报的核心问题,报纸办得好不好,有没有人看,完全取决于报纸的定位。定位不准的报纸是没有读者支持的报纸,是没有生命力的报纸。首先明确报纸是办给谁看的。办报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这份报纸是办给谁看的,也就是明确报纸的受众是谁。只有明确了受众,报纸才能够找准定位;只有找准了受众,报纸的报道才不会偏离轨道。《医药经济报》读者面很广,从药品研发单位、生产企业到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药监部门,最近增加的社区版面,又使读者群扩大到社区医生,甚至普通百姓。报纸需要分割细化,是专业化的充分体现;但又不能太细化,并不是越细越好,过犹不及。所以找准这个平衡点是十分重要的。
2.明确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才能解决好第二个问题,即明确读者最关心的事是什么。只有找准了读者关心的重点和热点,报纸的生命力才能够勃发。如药店关心的是最新的办店理念,好的、实用的方法来运作药店,如何做到利润最大化;药监部门关心的是最新的假劣药品信息,查办案件的技巧,难点法律、法规的解读等等。只有把所握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才能让读者追随这份报纸,如此报纸才有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