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的花生开始上市了,街头小贩的三轮车上,盐水花生这种时令小吃悄然登场。
看到这些,忽然想起了去年这个时节,我们这群“吃货”在西安街头逛街扫货的情景。
至于当时我们都买了些什么,大多记不太清了,但是,若是问起我们都吃了些什么,那些记忆的片段随着唾液的分泌,味蕾的活跃,在脑海翩然拼接,悠幽浮起。
民以食为天。毋庸置疑,吃乃人生中的一大乐事。在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著名景点流连沉醉的同时,我们的头脑有一条是格外的清醒,自会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些当地的特色小吃来尝鲜。
白天跑景点,就不说什么了,听从了导游的安排,吃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菜一汤“旅行餐”,色香味也不讲究,一盘一盘的上得飞快,能吃饱就行。可晚餐就不能含糊了,为了不虚此行,为了口腹之欲,为了能吃到西安的美味,我们专门提出了要“自助晚餐”,几个人自愿结合,想吃什么吃什么,大家分组,听凭自己的心愿,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乱串”,就为了一饱口福。旅游者出门在外,不爱进高级酒店,专爱在西安街头闲晃,甚至路边小摊上的小吃也会勾人,“吃货”们就是想尝一尝,自己平时吃不到的,而人家天天吃的美食。
就着回民街里的肉夹馍、陕西的米皮喝酸梅汤,倒也别有风味。这里的肉夹馍和以前吃过的相比,干硬酥脆,果然要好吃很多。麻酱凉皮吃到嘴里有一种筋到的感觉,正对我的胃。在回民街里面看到很多家都有卖的酸梅汤,1块钱1杯,第一次喝也就是在吃肉夹馍的时候,喝起来冰冰凉凉的,很爽口。后来发现有好多家卖酸梅粉的,原来这酸梅汤就是用这粉勾兑出来的,有的浓有的淡,用塑料杯装着,酸梅汤在这里比可乐之类更容易在回民街被接受,这是不争的事实,禁不住诱惑,我买了两大袋咖啡色的酸梅粉和别的本土没有的货色,准备回家交差。
你从哪里来,是什么地方人?这个很关键。因为这关系到一个饮食习惯的问题,河南人在这里,则没有吃饭不习惯的道理。
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怪。比如西安的麻辣烫(街头串串),虽说我们那里也有,可我们就是想尝尝,这里的风味与本地又什么不同,一盘接一盘的烤羊肉串、鱿鱼、臭豆腐,还有青菜、凉菜,不停地端上来,就着成件的冰啤酒,几个人埋头苦干,大快朵颐。这里的街头串串真的不一样,大多被刷了麻酱,我们虽说以前没这样吃过,但也大肚能容地笑纳了。在一个大排档摊位很多的街道边,几个人的身影很快就入乡随俗,竟与当地人倒也无二。多吃菜,别说话!一张嘴,就露馅了。尤其是几个大男人喝到高兴,实在忍不住要划拳猜枚。平日在家里稀松平常的划拳行令,在这里是多么的南腔北调和滑稽可笑!我偷偷地瞄了下左邻右舍,发现他们果然都停止了嘴上动作,注意力全被我们这一桌所吸引。
身边还有一个骑着三轮卖盐水花生、毛豆的街头小贩也不走,我们买了两盘,竞相剥食,几瓶酒倒干,老杜叫住花生小贩,再买,几句话攀谈下来,北方普通话的基础上有一种河南乡音浓浓的韵味,竟是我们的河南老乡,许是被我们的乡音所吸引,不忍远离,故而流连。
之前有一部陈小艺主演的电视剧《叶落长安》,讲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河南人在西安”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适逢战乱灾荒,大批河南人迁至陕西扎根。《叶落长安》根据这段历史,讲述河南人郝玉兰一家三代50年间融入这座城市的艰难过程。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河南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去过西安的河南人,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电视剧,会倍感亲切。
我其实很佩服这些做小生意的街头小贩。她们脚踩这片厚重的皇天后土,浮游在现代与幽古之间的长安,奔走在古都堡垒式的稳固里,由一无所有到求生、发展,最终融入这座古城的血脉之中。长期的流动生存锻打出来的那种郝玉兰式的过人活力和生存能力、乐观自信,令我这个固守本土的“井底之蛙”,没有“在他乡”机会的河南人,可望而不可及。
团里有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别的地方饕餮了裤带面,就是那种号称陕西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的裤带面,据说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劲道,既可口又耐饥。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松平常的。这个年轻人看我感兴趣,一再赌咒发誓说自己刚才一连吃了4根!
可惜此时的我也是眼大肚子小,再好吃也吃不下了。
旅游大巴路过阎良机场附近时,我想起了在《手牵手博客站》结识的老陕网友林远华。来自粗犷豪放的黄土高坡,融一身古老文化的泥土,此时,也不知他正在大西北哪一片空旷的田野,古西安哪一条街道上狂欢?可惜我们这是团队游,不能擅自离队行动,唯有用味醇汤浓,鲜香可口,馍筋肉嫩,肥而不腻,名闻遐迩,享誉中外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来弥补我此行的遗憾。
在西安街头胡乱游走,搜罗美食,吃货们各个睁大了眼睛,洞开了胃口。最后,还是在一个热心老陕的指引下,我们终于坐在了“春发生”饭店的餐桌前。原以为葫芦头是西安人对葫芦科葫芦属嫩葫芦的另类吃法,却不料此葫芦非彼葫芦。
这里的葫芦头即指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其熟后收缩状似葫芦头,故名。葫芦头泡馍即以此段肥肠与掰碎的坨坨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滚沸的肉汤泡制而成。吃起来馍块绵筋,汤鲜肉嫩,滋味浓香。据说正宗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历史悠久。最早为唐代京城美食,至今仍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风味食品。名声远播,食者甚众,天长日久,“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成为誉满大西北和全国的名店,至今盛名不衰。
今天的葫芦头泡馍,是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名厨不断改进工艺,发展演变而来的。葫芦头泡馍之所以脍炙人口,与它精细的烹制工艺和多种调料的合理使用是分不开的。其烹制工艺主要有处理肠肚、熬汤、泡馍3道程序。肠肚要经过挪、捋、刮、翻、摘、回翻、漂、再捋、煮、晾等十余道工序,才能达到去污、除腥、去腻的要求。熬汤是将猪骨洗净、砸断,配肥母鸡、鲜牛肉、鲜大肉、北京鸭下汤锅烧开,撇去浮沫,放入调料包,直熬成乳白色。泡馍是由进食者先将馍在碗里掰成碎块,然后由厨师将切成坡刀形的肠肚及猪肉、鸡肉,摆放在馍块上,加适量粉丝,用沸汤浇泡3~4次,使热汤渗透馍块;然后再加适量熟大油、调料水、味精、香菜、蒜苗、油泼辣子,最后浇适量沸汤即成。进食时,佐以糖蒜、泡菜、辣子酱等,更是清爽利口。
“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没吃过的“老饕”们,看着店堂内的店家宣传图片,就已口水直流。为了遍尝美味,贪心的我们这一桌,一连把店里的葫芦头泡馍点了八九种,恨不得把店家的各种口味都想点一份端上来尝尝。
白天跑断腿,晚上累断肠。总体来说,西安美食给我们这群河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因为这里的饮食特色很对我们河南人的胃口,大家好像回到快乐老家,一路通吃。
吃人家的嘴软?那就不说了,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