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张 凯
9月30日,是双节长假的第一天。清晨,我踏上北上的列车,迫不及待地返回家乡去探望病中的父亲。然而,下午四点半,一条手机短信犹如晴天霹雳,敬爱的王忠诚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下午4时零8分与世长辞。虽然王院士病重的消息已经早有所闻,然而刹那间,还是感觉如鲠在喉,让我无法呼吸,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作为王院士的学生,往事浮上心头,伤心无限,感慨万千。
15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第一次来到天坛医院,来到全国神经外科工作者心中的圣殿,第一次见到了王院士,感觉他是那样令人尊敬而又高不可攀。通过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无比激动,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接下来的岁月里,和院士的接触越来越多,在我心中,他的形象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忘不了他和蔼的目光,忘不了他谆谆的教导。他是指引我思想进步的人生导师,他是在业务上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尊师,他话语不多,但每一次的谈话既语重心长,又充满温情,他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也是需要照顾的长者。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十五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无知的神经外科门外汉成长为一位立志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中青年医生,而王院士的银发却更白了,脸上的皱纹也更多了。我深知,我们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王院士呕心沥血的辛劳。每年的教师节和王院士的生日都是我们做学生最快乐的时候,每一年我都在心中默默的祝福,祝愿王老师永远健康。然而天妒英才,不期今日王院士竟离我们而去了。呜呼恩师,痛哉惜哉,青山凝咽,草木怆怀。秋尽寒至,锦花凌谢,风华骤息,顷刻尘埃!
9月30是中秋节,本是阖家团圆之日,可今年的中秋夜却是那样的寒冷和苍白,瑟瑟秋风中,我想起千年前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似乎千年前的古人也在为今天的不幸哭泣。几天来,我看到数不清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神经外科研究所,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参加对王院士的吊唁活动。他们之中既有院士母校的老师,也有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外科届精英;既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头发花白的长者,甚至连年近百岁高龄的涂通今教授也亲自前来,向王院士做最后的告别;有的患者家属携妻带子,眼含热泪,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最后一次拜谢王院士给予患者第二次生命,也给予一个家庭快乐和幸福。每一次默默的告别,每一双婆娑的泪眼,无不在诉说着对王院士的哀思,王老师,愿您在天国快乐!
几天前,我的儿子问我:“爸爸,今年长假你为什么刚刚回到长春就回来了?”“是因为爸爸的老师去世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纪念他,爸爸也要参加。”儿子又问:“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要来纪念王爷爷呢?”“那是因为王爷爷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儿子,请你记住,今生不追求荣华富贵,不羡慕高官厚禄,惟有崇高的品格和丰富的学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后人发自内心永远的敬仰。像王院士那样,一生努力,奉献社会,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惟有此,我们的祖国才有未来。”
今天在这里,我们要谨记王忠诚院士的精神,那就是:志存高远,心系神外。五十年代,在抗美援朝的纷飞战火中您看见志愿军战士死于颅脑损伤,开始立志从事神经外科,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中您将这一志向牢记于心,成为您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
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神经外科诸多领域一片空白。您钻研颅脑解剖,开展血管造影,认真向病人学习,总结临床经验,编撰书籍,成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
开拓进取,勇攀高峰。脑血管病,髓内肿瘤,脑干占位,无数的手术禁区,在您的努力下逐一攻克,您提出脑干功能可塑性的概念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重视,使中国神经外科屹立于世界神经外科之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稀之年,您依然心系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创办医师协会,建立神经外科学院,向中央献言努力建设国家级神经外科临床中心,关心天坛医院的新院迁建,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言传身教,桃李满园。从八十年代起,您先后指导了八十多名学生,全国近半的神经外科医生曾经在您创建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可谓桃李满天下。
院士走了,院士也没走,院士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让我们谨记王忠诚院士的遗训:“发展神经外科”。让我们全体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青年医生以此作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期待着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事业后继有人,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