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语
笔者在基层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40年,目睹目前县级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不明显的现状,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人才问题。近几年来,虽有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生进入基层中医院工作,但他们大多在病房以书写病历为主,缺乏临床实践锻炼,缺乏中医诊疗思维,缺乏主观能动性,日复一日,诊疗技术难以得到提高。中医临床技术发展后劲不足,中医优秀人才不足,已成为基层中医院发展的瓶颈。
过去,中医诊治病人的形式一是门诊,二是出诊。病家请了医生,就把病人的命运交给了医生,实际上病床就设在病家。由于疗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夫的声誉,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就要对病人高度负责,对病情全过程仔细观察,在治病的同时,自己也积累了治疗经验。因此过去许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青年中医,跟师学习四五年,一面读书,一面随师临证,再独立诊疗若干年,就可成为既熟悉中医理论又富有临床经验的合格中医,有的甚至成为当地名医。
现在,我们的条件远比过去好得多,基层中医院的青年医生多数受过高等教育,进入临床后又有资深老中医传带,理应尽快成为临床骨干。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如今商品经济大潮中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婚姻生活、住房等物质需求,使许多年轻人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中医临床工作中,只求过得去,缺乏钻研精神,使许多名中医的学术思想、经验大有传承不下来的危险。究其原因,就在于青年中医缺乏临床实践,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独立的临床实践经验。
基层中医院要解决人才问题,必须重视青年中医的培养。首先应将医院办成中医药特色明显的临床基地,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培养计划,充分调动青年中医的积极性,尽量安排他们多临床,实实在在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