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胸闷、气急,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大汗淋漓、全身颤抖,有一种即将窒息、马上要死亡的感觉。
想必这是很多心脏病人都有过的感觉,但奇怪的是,有位尹女士每次“发病”后,拨打“120”被送到医院急诊科,上述感觉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医生检查后也未发现异常,心电图显示正常。而这样的情况一周之内在尹女士身上已发生了3次,人称“120女子”。
解析:“事实上,尹女士所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心理障碍在心脏方面的躯体表现。”这类病症的主要特点是:每次发作无明显诱因,在医院观察期间,心电监护及相关的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疾病。
心脏疾病和心理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双心医学”的视角看,心脏和心理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关系:1.病人本身没有心脏疾病,而是由心理焦虑等问题引起的躯体表现,尹女士就是典型的例子。对这类病人主要通过改变其错误认知及行为重塑以缓解症状。2.在患有心脏病的同时也患有心理焦虑等问题,这样的病人,在心内科多次、反复治疗但效果不佳后可考虑转换到心理科,进行心理治疗。
目前,抑郁焦虑障碍在心内科的漏诊率较高,其中原因何在?首先是二者的症状很相似,其次是医生对抑郁焦虑障碍的识别率低。抑郁焦虑障碍常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常见为胸闷、胸痛、气急、精力减退、丧失兴趣、心动过速伴肢体发麻、出汗、发抖、头晕、恶心、失眠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也多见于心血管疾病中。因此,对于心血管症状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在排除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后,要考虑是否是由于焦虑和抑郁引起的躯体症状。
早期筛查很关键。既然抑郁焦虑障碍和心脏病症状十分相似且易漏诊,那么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将二者准确区分开呢?通过制定完善的识别体系,选择科学的识别工具就可做到。如PHQ-9(抑郁的识别)和GAD-7(主要焦虑类型的识别),它们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焦虑障碍。同时患者也可通过量表进行自我评测,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
“目前开展双心治疗的最大障碍是病人对心理问题并不认同,也就是所谓的‘病耻感’ ”。在心内科就诊的大部分是中老年患者,他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还比较少,认为心理疾病等于神经病,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医生对自己的侮辱。因此,改变以往错误认知,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是深入开展“双心治疗”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