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分享并交流全球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领域工作经验,展望新诊断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推动结核病和艾滋病预防控制新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2年9月25-26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举办了“中国结核病、艾滋病诊断技术国际研讨会”。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盖茨基金会、国家及部分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以及诊断工具生产企业、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代表共计280多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主持。
卫生部疾控局国家卫生监察专员肖东楼局长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疾病的预防控制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鼓励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患者发现水平。重点开展结核病新诊断技术研究工作,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中强调耐药监测、早期诊断、新发感染识别检测、快速诊断、防治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着重解决防治策略、干预措施等关键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会议以主题演讲和论坛形式展开讨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专家Fabio Scano,创新诊断新技术基金会专家Mark Perkins,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王黎霞主任、成诗明和赵雁林副主任,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蒋岩等专家分别做了“结核病流行病学和诊疗管理,包括TB/HIV合并感染”、“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技术最新发展、目标产品和全球价值链”、“中国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对诊断技术的需求”、“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项目国内外结核病诊断技术验证评估工作进展”等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探讨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工具的使用环境、新诊断技术的研发进展,明确了创新研发的方向、需求和机会。
闭幕式上,盖茨基金会发布了“艾滋病病毒载量床旁诊断技术”、“简单平价的结核病分子检测技术”两个项目意向书邀请函,旨在推动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和生产诊断准确性高、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的诊断工具,以有效控制结核病、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
大会圆满、高效地完成了各项议程。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结核病和艾滋病领域新诊断技术的研发需求,明确了以企业为主导实现科技创新的体制要求,为充分挖掘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技术研发企业的投资价值和融资潜力提供了契机。
众所周知,结核病的诊断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地区仍然主要依靠胸片、痰涂片镜检等方法,由于技术自身的灵敏度或特异度较差,往往容易造成肺结核患者的漏诊或过诊。同时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目前仍旧依赖于耗时较长的固体药敏实验,这样往往延误耐药患者的诊断,就耐药患者个人,他可能得不到合适的治疗方案,从社会角度,可能造成更广泛的耐药结核菌的传播。
艾滋病流行形势仍然严峻,随着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和临床病人日益增多,艾滋病检测工作量逐渐加大,新的监测和检测需求也不断增加,如疾病的早期、快速发现和确证,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对患者的跟踪管理及对病人的疗效监测,耐药监测等等。
诊断准确、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的诊断工具是控制结核病和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工具。中国的诊断工具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为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新型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工具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潜力。
为加强国内企业对国际、国内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工具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了解,促进国内外相关组织对中国结核病和艾滋病诊断技术研发和生产领域的直接投资和技术支持,大会特别邀请了包括中国政府机关、学术界人士、风险资本和私营股权企业、国际组织和诊断技术开发企业的代表,共同交流和探讨本领域的前景和机遇。
(中盖结核病项目办、参比实验室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