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总医院风湿免疫吕星
精明的伦敦人把2012年的伦敦夏季奥运会变成了一场展示英国文化和传统的盛宴。也许因为到过伦敦,我对这一届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可能仅次于北京奥运会。特别是马拉松运动员跑过那些具有鲜明伦敦特色的街道时,我就忍不住向家人介绍起这些地方来。
刚到英国时,友人就建议我一定花几天时间到伦敦转一转。直到回国前,我才有机会体验了一次“伦敦自由行”。
乘上从邓迪到伦敦的火车,一路浏览铁路沿线的风光。火车沿着不列颠的东海岸南下,窗外的景色逐渐的从苏格兰田园诗画般的景色转变成英格兰的现代化工业景观,天色也逐渐黑下来。经过大约7个小时我到达了伦敦的Kingcross车站。下车后我情不自禁的张望那著名的9又3/4站台,当然我没有胆量尝试用手推车开路,去那个传说中的站台上候车。来英国之前,也曾经读过一些有关英国铁路的报导,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的调子。而事实上乘火车在英国旅行是一种快捷舒适的体验,至少火车运行的速度并不算慢(时速大约200公里)。先前错误的印象显然跟有些媒体的渲染有些关系。有位世界级的媒体大亨曾经说过“没有好事,就是最好的新闻”,这道出了媒体工作的特点和性质。看来对别人家的“没有好事”还是应该慎重作出判断的。
在英国的火车上还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深刻,就是很多人在读书。车厢里安静异常,耳畔只有车轮碾过铁轨和不时响起的列车员报站的声音。两年后的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再一次体会到这种英国人对自己文化和文学艺术传统的热爱。历史上,欧洲大陆上的人们曾经认为不列颠是一块文化的蛮荒之地,然而这块土地上不但孕育出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一系列的文学巨匠,还最终造就了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引领潮流百年,并且深刻影响着当今的世界。这就好像是两千年前的秦国。山东诸国看不起强大的秦国,甚至孔夫子周游列国都不去秦国以示轻蔑。然而最终统一中华的却是强秦。看来这“羡慕、嫉妒、恨”是要不得的,对国家民族是百害无一利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期待诸公高见!
一提起英国人,我们往往会联想到一个词“绅士”。这可能源自于英国社会对历史、对传统的尊重和保留。这一点从街道风貌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上就可以看出来。看上去维多利亚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建筑,当你走进去以后就会发现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置身于其中感受跨越时代的建筑艺术之美,而岁月没有在给这些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刻上衰老的痕迹。英国人对传统的固守还在大街上,在公园里随处可见。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时会发现街心或者广场上矗立着纪念碑或者雕塑。纪念了历史名人,包括历代国王,艺术家,科学家,曾经为国家历史做出过贡献的各色人等。比较有名的是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议会大厦对面的丘吉尔公园等等。然而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国家和民众对普通人的纪念。走在不记得名字的街道上,某座小教堂或者是社区活动中心,你往往能发现一道墙上镌刻着一些名字,以及“纪念本社区/城市/国家……,在第一次世纪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国捐躯的人”等字样。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处在Waterloo火车站的入口,左右两面墙密密麻麻刻满了,在两次大战中战死的铁路公司职工的姓名。另一处,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教堂的西大门甬道的正中地面上有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下面埋葬着一位战死在法国的一战士兵。碑文的大意是:“无名者最有名。他们为英王、为国家、为人类和平正义而牺牲”。
几百年以来,英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不单单是技术和工业革命。科学的思想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可能只是技术,甚至是那些能够创造财富的技术。然而在参观了伦敦的几座著名博物馆后,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就如同在法庭判决中需要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一块展板对此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大意是:水晶头骨,发现年代19世纪末,最初被认为是阿兹特克人(Aztec)的作品,但是近来的研究证实它来自欧洲,电子扫描显微镜显示出某种机床加工的痕迹,而这种机床在20世纪才出现。我想虽然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的拥趸们可能会有其他的理解,我仍然对其审慎的表达方式印象深刻。遗憾的是我没有把原文抄录下来。同样会改变人们对神话传说认识的的是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始祖象的展区有一种已经灭绝的远古大象的头颅,旁边的说明提醒人们这种象的头颅曾经被认为是传说中的独眼巨人的头骨,中间象眼睛一样的裂孔实际上是原始大象的鼻孔。水晶头骨的传说可能比独眼巨人在国内更著名,因为它与所谓的玛雅末日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在此之前,我实际上是对这两个传说有一定的疑惑的,而且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轻易解决我的疑问。基本上,我个人是不相信带有神秘色彩的东西的,比如中外的各种“神功”。问题是我从没有试图去证实“神功”的荒谬。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追本溯源,才是关键所在。就像那水晶头骨,在电子显微镜下就原形毕露了。
回忆在伦敦参观博物馆,时常感慨英国主流社会对学术、艺术的态度。也许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才可能观察到百年前世界第一强国的进步的内在动力。这种有色眼镜使人目盲,使人傲慢无礼。有色眼镜让国人不能认清自己,盲目自卑,精神涣散。去过大英博物馆的国人大多数都会花大把的时间在中国馆逗留。当然,多数人是因为旅游团的导游根本就没给你充足的时间仔细游览。看着那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每个人都会唏嘘不已。而比较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展出文物以后,也会有一种异样的感想。那些展品的收集者们除了对文物的贪婪以外,还在追求客观的研究,保留和还原不同地区文明的历史文化,包括哪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后者的客观求实精神是需要当今的国人学习的。比较某些我们的有些父母官还在热衷于“开天目”,怎不让人扼腕叹息。也许抛开“被害者”的思维,才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